我自己和身边几乎所有清华的同学都是,认识都北大同学也基本都是。
说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真相,其实学霸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研究”,哪怕是个人都知道的很基础很简单的知识,也是“研究”远大于“学习”。所谓的“自学”其实是“自研”。
具体来说,很多人以为的“学习”是死记硬背一堆课文和公式的文本,然后再原封不动地背出来,记忆力是最重要的,就跟古装剧里古代人摇头晃脑地背圣贤书一样。
大错特错!真正的学习其实是“研究”,记忆力根本不是关键,主动地思考和分析才是关键,需要主动地用脑子与思考和解析。
通常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或者字母,需要用十几页的文字去详细地界定和描述。主要包括:
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描述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跟实际现象的对应关系,以及精确地把这个概念跟其他概念区分开来的边界,还有完整而不是残缺地包含全部内容的边界。
理解概念公式中的逻辑关系,基本的有因果关系、对立关系、互斥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互有交叉、有共同原因、导致共同结果等等。
识别出跟这个概念公式规律对应的具体情形。能够从具体的事物和想象中,识别出学习掌握的概念公式,特别是要能指出跟概念公式中的每一个字词、符号、算符所对应的具体对象和现象规律。
把多个概念公式联系在一起,通过前后衔接、同时成立、非此即彼、有我没他等等方式,推导得到出新的结论和公式。很多学霸自己还没学到就能提前推导出课本里的一些公式,因为逻辑的路径是确定的,最难的是从0到1,从1到100其实不难。
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这里虽然说是“自己的”,其实是通用的,只要真正掌握了知识,每个人的理论框架和模型都差不多。这个框架和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万能模型”,具体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框架或模型去套,只要把部分关键点对应上,其他的一切点和逻辑就都能对应上。这个模型的关键是“简单易懂”,而不是 “高深玄妙”,能用门外汉的语言讲清楚,能让门外汉一目了然看清楚的才是大师,非学术交流中喜欢蹦出莫名其妙专业术语的都只是半吊子甚至一无所知的装逼犯。
其实前面说的古装剧里描述的古人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圣贤书也是一种无知的污蔑,只要看看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和上榜的试卷,都是逻辑结构非常强悍、分析推理无可辩驳、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策论看上去滴水不漏的顶级作品,对经典的理解、对实情的掌握、逻辑的衔接都是最顶尖的,倘若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志于自然科学,将是另一幅新的天地。
但是自发研究的主动性很难有固定的培养路径,极小的一部分是天生的,大多数是在小时候的生活或者玩耍中被“逼迫”出来的。另外,主动研究的思维特点也不只限于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之类的课本,很多人对课本知识没什么兴趣,但是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其他方面有非常大的兴趣,虽然学历不够光鲜但是也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做出了厉害的成就。
最后,就学习效果和成绩而言,优秀师资+主动研究>普通师资+主动研究>>优秀师资+死记硬背>普通师资+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