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用的这个方法是我宿舍北大的哥们在20年前教会我的。他和我说,我做题的时候,会先看这道题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然后再做答。
我当时嗤之以鼻,真他妈能吹牛逼,你还能看出题人的意图,你咋不上天呢。
20年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嫩了。人家站在五楼,你站在1楼你肯定看不懂。
所以我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河边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就站在河边看题目,总会看明白。
我高三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方式,当时立体几何学的不好,当时别的也不会,就会刷题。
我刷了几百道题,每一道不会的题就向上溯源,到底这道题的“题眼”在哪,到底是用到了哪个知识点。
终于有一天,哥们通了。
可惜留给我的时间太短了,只通了立体几何的二十多分,没来得及把其他的全搞通。
后来我想,卧槽,哥们要是早掌握了这个方法多给我点时间,哥们是不是也可以上北大?
所以,后来我也试着用这个方法教导孩子。
先梳理考试的核心点: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计算技巧是什么(约分、带分数、交换、结合、分配)怎么快速检验分数乘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然后就是做题,别急,先看,这道题考的哪个知识点,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有不会的题目,先不要讲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啥,大概用哪种方法。
这玩意儿就好像是建立了一个索引关系,一边是知识,一边是应用,然后如何去有效的把这两个对接起来。
这是我能提供给孩子的刀,她整个小学都在磨这把刀。即使她在磨刀的过程中,没有成为最顶尖的学生,我也是能够接受的。
可能这把刀也不是最高效的,但是是我能想到的最管用的方式。也希望她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找到自己最高效的方式。
什么刀不重要,有没有刀很重要。